首页 > 时事政治 > 正文

这条红军抢渡的“英雄河”,还有多少传奇?

两岸资源富集,乌江流域拥有我国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基地。曾几何时,因工业的快速发展,乌江变“污江”,一度拉响生态“警报”,成为贵州八大水系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河流。

乌江治理,难在治磷。34号泉眼治理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的34号泉眼是一个岩溶泉,附近企业磷石膏废渣产生的污水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系从34号泉眼集中涌出流入乌江。污染严重的时候,乌江镇河段整个江面成了“米汤河”。

十多年来,贵州以34号泉眼为重点,痛下决心解决乌江磷污染难题,源头治理、以渣定产;末端兜底、标本兼治。

“为了弥补‘环保欠账’,企业投入可以说不计成本。”贵州磷化集团董事长何光亮说,企业投入34号泉眼的环保治理费用已超过10亿元。

“进入汛期后,我们一直密切关注汛情和水位情况。”贵州磷化集团安全环保部环保主管梁礼强说,去年汛期,34号泉眼污水处理设施全系统开机,实现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

乌江清,贵州水清。治理乌江是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举措。生态治理加快了乌江流域“腾笼换鸟”、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