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 > 正文

指南针:最早在中国广州海面上普及

上世纪中叶曾经模拟远古人类越洋壮举的挪威人海尔达尔这样写他在重建的轻木筏子上的所见:“四周墨黑的波涛矗立如塔,无数发光的热带星星,仿佛从海水的浮游生物处得到一点反光。时间和进化似乎已不复存在,我们被历史永恒不变的一方面——星空之下无尽无绝的黑暗所吞噬了”。显然,人类在方向感上的天然缺陷,需要借助更加有效的外部力量弥补。

到了宋代,大量巨舰的建造记录令我们知悉,中国南方的远洋航行出现了一个高峰。学者们说,这是和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分不开的。技术突破的标志,就是“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有关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来自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或以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这部书由朱彧写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他是根据父亲朱服在广州做知州时的所见所闻而写。朱服是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至徽宗崇宁元年(1099~1102)任广州知州的,也即广州海船上使用指南针的时间不会晚于此时。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录。

昼夜守视惟谨 毫厘之差 生死系矣

在船舶诞生之初,人类大抵只敢于在目力所能达到的最远范围内航行。茫茫的大海之上,并没有多少明显的标志。波浪和鱼,太阳和星星,来了又去,周而复始。能依托头顶星空在洋面上弄清方位的,只是极少数最杰出的航海族群。而指南针的出现,造成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