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继续走好自己的路,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四川眉山,三苏祠。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考察。“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
从文化自信,总书记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望来时路,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中华文脉如浩浩江河,滋养泱泱华夏,为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筑就坚实基础。
向新征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们心中,文化自信在亿万人民心中不断升腾。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2014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传承与创新关系的阐释,浸润着深沉思考。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哲学家冯友兰曾写道:“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当北京冬奥会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迎来惊艳开端,以“折柳”寄托惜别怀远之情,赓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脉汇入新时代澎湃洪流;当“北斗”闪耀、“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古老传说因科技创新成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