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政治 > 正文

年轻人为何动辄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

要知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当初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划分,可并没有给内向者贴上负面的标签,相反,内向的人也有外向者不具备的性格优势。此外,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或多或少也都会有一些自卑情结。

进一步说,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年轻人有社交问题,害怕社交,也并不代表就患上了社恐。医学上所说的社恐,是需要专业临床诊断的,当下年轻人的多数社恐,尚且都没到达病态的程度。

更值得追问的是,年轻人为何动辄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在我看来,除却对“社恐”这个专业性概念进行泛化、浅层化的理解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因素。

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所谓的社交,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比如,微信时代,朋友圈里的求点赞、求投票、求转发、求砍价,给很多人带来了精神上的“绑架”;工作群里,对领导发言的“溜须拍马”,可不是内向者所擅长的;下班之后,无法拒绝的酒局、虚情假意的社交,也让很多职场年轻人有诸多的无奈……

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化和虚拟化,成为不少性格内向的人回避社交麻烦的“避风港”,很多打着“社恐”旗号的年轻人,在网络里更加如鱼得水、舒适自在,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建议年轻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主动进行面对面交往,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确实是需要迈过心里这道坎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