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政治 > 正文

簋街旁一小区让厨余变肥料 可用于养植果蔬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被设备占去了大部分地方,机器最外侧有9个按钮,能够操纵机器的开关、进料门、提升机以及出料口等。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一袋厨余垃圾中,除了散发着酸腐气味的剩菜渣、白菜帮等,还有一些带着真空包装的咸鸭蛋混杂其中。对此,冯淑文表示,塑料真空包装和装垃圾的塑料袋都属于其他垃圾,需要手动分离做好二次分拣后,才能放入高速发酵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机。说完,冯淑文马上戴上手套用工具一一把包装袋剪开,“塑料袋进灰桶,鸭蛋进绿桶。”

二次分拣、收集、启动设备、倾倒垃圾……整个过程,冯淑文的动作都极为熟练。按照标准进行分类的工作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完成,紧接着便是将绿桶内符合标准的垃圾投放到“绿厨小屋”的设备中,搅拌轴运转并翻搅着垃圾,经过24小时的高温发酵后,厨余垃圾便转化成了有机肥。

良性循环

居民吃上自家垃圾“养”出的果蔬

8年来,小区内越来越多的居民养成了厨余垃圾单独投放的习惯,还吃上了用自家垃圾肥料种出的蔬菜和水果,其中张师傅和80岁的周凯新老人成了小区里的用肥大户。

在张师傅家楼下的空地上有一处七八平方米的蔬果棚,里面种满了西红柿、豆角、辣椒、丝瓜、葡萄等各种作物。有媒体来拍摄或者其他社区来“取经”时,这里都是必拍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