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正文

中国一核心技术被美国卡脖子,终于,逆袭了!

当时国内对于世界预警机技术水平了解很少,设计观念相差很大。实质上,“926飞机”只是将雷达站移到空中拓展探测范围和减小盲区,性能与50年代早期的预警机相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预警机。但其对低空目标的探测面积相当于40个П-3雷达站,这对于当时的大陆防空非常有实用价值。

“926飞机”于1971年6月10日首次试飞成功,并被命名为“空警一号”。

第一次带天线罩试飞,“空警一号”在空中出现剧烈的震动现象。在驾驶舱里,飞行员的脚蹬板咯咯直响;在中部机舱,3名射击员都能看到垂直尾翼明显的周期性摆动;在尾舱,人摇晃得无法写字。

经过分析,科研人员提出了17种排振方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抖振终于被排除。

然而,抖振并不是唯一的问题,“空警一号”可谓百病缠身。

试飞过程中险情不断,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并未吃透图-4的全部技术,气动设计和飞机结构掌握水平低下。而雷达问题和指挥控制问题无法解决,则彻底终结了“空警一号”。该机采用的全是电子管系统,连指挥计算机都是电子管晶体管混合电路,对海面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非常差;在雷达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送环节上,由于缺乏实用的人机界面和信息处理技术,标图靠手指挥靠吼。在经过近5年的飞行试飞后,“空警一号”还是“不够用”。

从1976年下半年开始,空军组织提高雷达抗地物与海浪杂波干扰的研究工作。1978年11月20日至1979年1月18日,“空警一号”组织海上试飞,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明显。最终,因预警雷达的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空警一号”于1979年停止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