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 > 正文

全球五大领袖排行,列宁第二,第一名竟然是他

“革命主义”的传播,武装斗争的义举,促进“共和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前后相较,差若天渊”。为推翻“辱国丧师”、“荼毒苍生”的清朝专制统治,拯斯民于水火,挽国势之危急,中华“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纷纷聚集于孙中山旗帜之下,鼓吹“革命排满”。“留东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

革命风潮的不断涌起,清朝政府的通令缉拿,英国伦敦的遇难脱险,从正面、反面和侧面把孙中山倡导“共和革命”的伟名驰扬于中外。正如黄中黄所译《孙逸仙》的自序所说:“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之初祖,实行革命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

此书出版后,国内归心孙中山者日众。《湖北革命知之录》就如实记述了这种“当日普遍之情形”:“热烈之志士时时有一中山先生印像,盘旋牢结于脑海,几欲破浪走海外以从之,不能得,则如醉如痴,甚至发狂。”1904年,湖北派往欧洲留学的朱子知等人,就是要“借此机会,往西洋觅孙逸仙”的一批志士。

随着革命力量的日益集结和壮大,民主革命的发展形势要求,应进一步将“小团”合成“大团”,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政党。于是,众望所归的孙中山便历史地担起了这一使命。1905年7月,他从欧洲赶到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汇集的日本东京,做发动与组织工作。

他向各革命团体中肯地分析了过去分散起义的弱点,强调“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倡导革命者联合起来,“合成大团”,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党,以适应革命总体战略的需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