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 > 正文

端午节在中国古代另一层含义:还是卫生防疫节

6)香袋

又叫香囊、香包等,似也从系百索衍生而来。将单纯表厌胜的五色丝,与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雄黄结合起来,可更好地表达祛邪毒的意义。

《清嘉录》上说,端午“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中盛雄黄,谓之雄黄荷包……皆系襟带间以辟邪”。又引《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俗,妇女制绣袋绝小,贮雄黄,系之衣上,可辟邪秽。“现在的香囊内容物已复杂得多,除雄黄外,还常装入一些苍术、白芷、菖蒲、川芎、藁本、甘松、山奈、冰片、樟

脑等芳香中药,使这些药袋具有更好的祛毒防疫效果。

后世的香囊,制作日趋精致,常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7)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谚云:“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白蛇传》里白娘子在端午节误喝了雄黄酒显了原形,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常用来治皮肤病。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毒,饮用有一定危险性,小孩尤不宜喝,人们就改在五月五日前后以雄黄酒洒在墙壁门窗来达到驱邪杀虫的目的;小孩则涂抹在额头或手足心,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个“王”字,因“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借虎威以镇邪。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

亦有饮蒲酒、朱砂酒者。《五杂俎》:“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可消毒杀菌;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等处,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南京习俗,端午节,各家以清水一盆,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预防眼疾。